A A A



研究成果

研究啟發創新思維 推動業界持續發展

耆智園重視腦退化症護理的優質發展,我們相信要持續優化服務和緊貼腦退化症人士的需要,必須投入資源和心思進行研究,以了解不同護理方案的成效。因此,耆智園的研究團隊憑藉豐富經驗,以專業及專注的態度進行腦退化症相關的研究,期望藉著具前瞻性的研究結果,和業界一起探索創新的護理模式,並予以實踐。

 

自2005年起,耆智園已完成及發布超過30項統計調查及成效研究,探討的範疇包括:大眾對腦退化症的誤解、腦退化症服務前線員工壓力、減少約束對腦退化症人士的益處、社區腦退化症人士的走失情況、腦退化症日間服務的效能、認知訓練效能、電話心理教育支援成效、針灸療法等,研究結果為推動優質腦退化症護理服務之發展提供實證及發展方向。

進行中的研究

iSupport 是由世界衛⽣組織 (WHO) 開發的針對腦退化症照顧者的網上教育和技能培訓計畫。它包括五個學習模組:(1)有關腦退化症的⼀般資訊;(2)與照顧者有關的資訊;(3)⾃我保健;(4)照顧腦退化症⼈⼠;(5)解決腦退化症狀。

我們現正招募至中期腦退化症人士的同住家屬照顧者就iSupport 網站提供使用者意見,從以使網站更符合照顧者的需求並方便其使用。家屬照顧者會隨機分派至 (1) 網站測試組: 瀏覽iSupport網站及参加每月參加1次45分鐘的網上會談(共6次)或 (2) 對照組: 每月收到研究員發出的有關腦退化資訊的訊息(共6次)。

所有參加者均會在研究開始時、6個月後、9個月後填寫1份(每次約30分鐘)網上問卷。此外,參加者會每月 (每次約5分鐘) 自行填寫有關使用醫療服務的記錄。

參加者會收到總值最多150港元的超巿禮券酬謝。

[研究招募已完結]

為了讓腦退化症人士能安在家中接受訓練活動,賽馬會耆智園推出為期24節的網上訓練課程,以延緩腦退化症人士的認知能力衰退、提升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及社交能力。研究將收集腦退化症人士及其照顧者在開始參與和完成課程時在認知、心理健康、社交生活及照顧者壓力的數據以作分析。

賽馬會耆智園推出腦退化檢測及支援計劃,協助懷疑有腦退化症人士進行檢測,並為他們及其家屬照顧者提供確診後的支援服務。本計劃的成效研究旨在探討如何改善腦退化症人士及其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參與本計劃的腦退化症人士及其家屬照顧者在開始參與和結束計劃時會接受訪問,以收集有關腦退化症人士及照顧者的心理健康、腦退化症人士認知能力的數據。
早發性腦退化症人士 (65歲以下腦退化症人士) 及其照顧者在家庭、工作、財務、臨床特徵等方面與年長的腦退化症人士有所不同,現時缺乏相關支援。賽馬會耆智園推出本港首個以早發性腦退化症人士為服務對象的先導計劃,支援懷疑/確診有早發性腦退化症人士及其照顧者。本計劃的成效研究探討計劃如何改善早發性腦退化症人士及其照顧者心理健康和延緩照顧者壓力。二百位參與本計劃的早發性腦退化症人士及其家屬照顧者在開始參與和離開計劃時、計劃結束三個月及六個月後會接受訪問,以收集有關早發性腦退化症人士的心理健康、認知能力、活動能力、照顧者壓力及計劃的成效的數據。

研究指出腦退化症人士住院時因陌生及嘈吵的環境和身體受約束而有機會變得混亂和身心功能轉差。面對這些入院導致的急劇轉變,家屬照顧者或會感到無所適從而在腦退化症人士出院後將他們送往安老院舍。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賽馬會耆智園推出為期十二星期的「回家易」離院康復計劃,以促進腦退化症人士的復康,令他們可繼續居家安老。本計劃的成效研究探討計劃如何改善離院後的腦退化症人士的功能和改善照顧者心理健康。二百位參與本計劃的腦退化症人士及其家屬照顧者在開始參與和離開計劃時、計劃結束三個月及六個月後會接受訪問,以收集有關腦退化症人士的活動能力、認知能力、營養、心理健康、照顧者壓力、及計劃後居住情況的數據。透過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合作,本成效研究亦會探討其成本與社會效益。

 

研討會 (初步結果) Wong, B., Chan, H., Mo, M., Ho, F., Cheng, T., & Kwok, T. (2023). Effects of Transitional Care Program on Reducing Nursing Home Placement in People with Dementia. Presented at the 2023 IPA International Congress, Lisbon, Portugal.

腦退化症人士的親人在照顧腦退化症人士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挑戰,例如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與腦退化症有關的徵狀,或決定是否送親人去院舍等;這些挑戰會令照顧者的身體和心理承受各種負面影響。為此,耆智園推行一個照顧者支援服務,由專業人士向腦退化症人士的家屬照顧者提供各種照顧上的支援。

本項目的成效研究結果顯示照顧者因對腦退化症診斷和進展缺乏認知,及因為親人的健康狀況感到壓力。許多照顧者也沒有得到社區支援。在本項目中,專業人士提供了有關腦退化症和未來照顧計劃的資料,及為照顧者提供適合他們情況的照顧方案以便紓緩照顧困難。

照顧者表示滿意本項目的服務。他們覺得本項目能夠協助照顧者為親人安排診斷諮詢,並使照顧者在接受服務後能更主動尋求社區支援。

賽馬會耆智園聯同聖雅各福群會和香港科技大學推行賽馬會「友里蹤跡」社區計劃,希望透過藍牙群眾外包技術協助尋找走失的腦退症人士,並透過公眾教育建立腦退化症友善社區。計劃的成效評估集中兩個範疇:本計劃推行的技術能否降低照顧者因腦退化症人士走失產生的焦慮,及本計劃的公眾教育能否增加大眾對腦退化症的認識和正面態度。本研究邀請參加計劃的腦退化症人士的主要照顧者在開始參與時、參與後半年、和參與後一年完成問卷,問卷內容包括照顧者面對被照顧者走失時的焦慮程度、參加計劃前和過程中被照顧者走失時的情況以及對本計劃研發的技術提供用家意見。公眾教育講座的參加者會在講座後填寫問卷,來評估他們在參與講座後,在腦退化症的知識和態度的變化,以及是否願意幫助腦退化症走失人士。

 

研討會 (初步結果) Wong, B., Ho, F., & Kwok, T. (2022). Development of tracking technology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dementia friendly community. Presented at the 35th Global Confer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London.

賽馬會耆智園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為家屬照顧者和社會大眾提供不同類型的培訓和支援,使腦退化症人士可在友善關愛的社區生活;同時,本園推行大規模的公共教育,令公眾更加了解腦退化症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幫助腦退化症人士。計劃的成效評估將量度參加者在活動後在行為、態度、狀況和知識方面的變化,以及他們對計劃的滿意程度。

已完成的研究

為提升安老服務同工向腦退症人士提供的服務的質素,賽馬會耆智園的培訓顧問向安老服務機構同工提供外展培訓。培訓內容包括在實際工作環境中與腦退症有關的知識和護理技巧、工作場所環境的設計評估及建議等。參加培訓前和完成培訓後,同工以自填形式完成問卷,內容包括腦退症知識、對照顧腦退症人士的態度和觀感及信心、及對培訓的滿意度。此外,機構負責人亦以問卷形式就培訓如何改變機構提供照顧腦退症的服務及對計劃的滿意度提供意見。研究結果顯示,同工在參與培訓後對腦退化症知識和照顧腦退症人士的信心有顯著提升,且對於照顧腦退症人士的態度和觀感更加積極。機構負責人表示培訓對機構產生積極的變化。同工及機構負責人對培訓感到滿意。
本港的長者院舍約束使用率較其他地方高。院舍同工普遍使用約束管理院友,而腦退化症人士比其他院友更容易被施加約束。過往研究指出使用約束與院友的生理和心理負面影響,包括勒死、跌倒、憤怒和屈辱感有關。賽馬會耆智園於兩間院舍進行減少約束計劃,通過跨專業模式改善本港使用約束的情況。同工在計劃前後以自填方式完成有關工作中使用約束的情況、約束相關的知識和態度、以及對照顧腦退化症人士的自我效能評估問卷。此外,研究記錄計劃其間院友使用約束的變化及跌倒的情況,以了解計劃對促進減少約束的成效。研究結果顯示院友參加計劃十二個月後使用約束的情況顯著下降30.9%。

文獻 Chan, H. Y. L., Ho, F. K. Y., Chui, K. C. M., Wong, B. P. S., Chui, M. Y. P., Zhao, Y., ... & Kwok, T. C. Y. (2022). Evaluation of a multicomponent restraint reduction intervention in care homes. Collegian, 29(6), 837-842.
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在二零二零年一月下旬起暫停服務。賽馬會耆智園在本園及賽馬流金匯邀請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而暫停日間護理服務的腦退化症服務使用者及其家屬照顧者進行研究,以了解暫停服務對服務使用者及家屬照顧者的影響。研究收集參加者在服務暫停前、恢復服務時和恢復服務後三個月在認知、心理健康、活動能力、及家屬照顧壓力方面的數據以作分析。
iSupport for Dementia(iSupport)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HO)開發的針對非正式護理人員的網上教育和技能培訓計畫。它包括五個學習模組:(1)有關腦退化症的一般資訊; (2)與照顧者有關的資訊; (3)自我保健; (4)照顧腦退化症人士; (5)解決腦退化症狀。賽馬會耆智園和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護理與健康科學學院合作,在香港開展一項研究,以(1)調查腦退化症人士家庭照顧者及護理人員在使用iSupport網站時對其便捷性、用戶友好程度和潛在問題的意見,及(2)調查iSupport對腦退化症人士家庭照顧者的應用效果。在研究的第一階段,我們透過網上座談會瞭解腦退化症人士家庭照顧者及護理人員對修訂和實施"中文版腦退化症人士全球線上支持iSupport專案"的看法。

研究會 Wong, B., Xiao, L., Cheng, T., Leung, P., Ho, F., & Kwok, T. (2024). Development of Culturally Sensitive Dementia Caregiving Psychoeducation Intervention: Views from Chinese Care Partners on iSupport Adaptation. Presented at the 36th Global Confer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Krakow.
賽馬會耆智園得到香港中文大學知識轉移基金贊助,為輕度認知認知障礙人士設計了一套慢病自我管理課程,以幫助他們在生理,心理和社交方面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延遲進一步惡化。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形式,評估課程如何有效增強輕度認知認知障礙人士的認知功能,心理健康和自我感覺的社交支援。本課程總共有來自13間中心的141位參加者參與了研究,並在基線,課程完成後和完成後一年進行評估。前測與後測的比較結果顯示,參加者完成課程後的認知功能得到了改善。

閱讀《健康由我管─輕度認知障礙自我管理課程計劃小冊子》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重,社會福利署在二零二零年初曾暫停長者日間護理中心服務。與此同時,家屬照顧者可能會安排在家工作,從而要在疫情期間同時工作並照顧長者。賽馬會耆智園與本地十間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合作,邀請了152位在2020年初疫情期間暫停了日間服務的腦退化症人士的家屬照顧者,以電話訪問或自填問卷形式了解暫停日間護理服務對他們的影響。我們的研究顯示腦退化症人士的照顧者在暫停日間中心服務期間有更大的壓力,年老的照顧者、照顧有情緒或溝通困難的腦退化症人士的照顧者、或花更多時間照顧腦退化症人士的照顧者的壓力特別大。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希望日間中心在疫情期間能維持服務,以減慢腦退化症人士在行動能力、認知能力、及情緒方面的衰退,亦能為照顧者提供休息時間。故此,我們建議在顧及防疫控制的情況下,應維持對腦退化症人士及其家屬照顧者的服務及支援。

文獻 Wong, B., Kwok, T., Chui, K., Cheng, T., Ho, F., & Woo, J. (2021). The impact of dementia daycare service cessation due to COVID‐19 pandem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doi: 10.1002/gps.5621
本研究探討一項遊戲介入服務對腦退化症人士、家屬照顧者、同工及義工的好處。賽馬會耆智園負責進行腦退化症人士、家屬照顧者、以及義工的質性訪問,及撰寫腦退化症人士、家屬照顧者、義工、及同工方面的研究報告。

研究結果顯示腦退化症人士及家屬照顧者對這項介入感到滿意。當腦退化症人士能獨立地完成游戲,他們的社交參與度、自尊心、及自信心有所提升。家屬照顧者指出腦退化症人士的身體健康、認知能力、及心理健康在參與遊戲介入後有所提升。此外,他們表示這項介入讓他們有休息的機會。同工認為這項介入提升了他們的腦退化症服務護理技巧。

總括而言,遊戲介入是一項可在社區推行的介入模式,這項介入能協助同工在社區提供優質的腦退化症照顧,能使家屬照顧者行到休息,並能協助同工發展其腦退化照顧專業。我們建議(1)長者服務機構可將這介入納入為恆常服務;(2)家屬照顧者應鼓勵有腦退化症的家人參加這項介入。
本園想探討本港公眾對腦退化症的認識和態度。我們成功電話訪問了來自社會不同階層的港人,內容包括受訪者對腦退化症的認識和態度,以及他們接觸腦退化症人士的經驗。調查發現大部份受訪者對腦退化症及其徵狀均存不同程度的誤解。調查結果有助推行公眾教育活動,促進公眾對腦退化症的瞭解,以及協助有關部門和機構就腦退化症的問題訂立相應措施。

文獻 Yan E, Wong A, Chan W, Kwok T. Misconceptions About Dementia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Willingness to Seek Treatment and Knowledge in Dementia Related Information. Hong Kong Practitioner. 2006;28(3):108-113.
研討會 Yan, E, Kwok, T, Ho, F, Li, J. Misconception about dementia and its effects on treatment seeking tendenc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3th Annual Congress of Gerontology; November 2005; Hong Kong.
本研究探討個案管理模式用於分配資源幫助腦退化症人士及其家人的效益。結果顯示,雖然個案管理沒有顯著紓緩照顧者壓力,但能鼓勵家人積極尋求外界援助。

文獻 Lam LC, Lee JS, Chung JC, Lau A, Woo J, Kwok TC.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Exa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Case Management Model for Community Dwelling Older Persons with Mild Dementia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家人有時需代替腦退症長者作醫療指示決定。可惜,他們多數缺乏維持生命治療的知識和價值取向。本研究旨在了解腦退症長者家屬對維生治療的態度。調查發現,家屬在這方面的認識不足,大部分家人都不願放棄使用維生儀器,我們建議當確診早期腦退症時應及早商討和教育寧養關顧的事宜。

文獻 Kwok T, Twinn S, Yan E. The Attitudes of Chinese Family Caregivers of Older People with Dementia towards Life Sustaining Treatment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7;58(3):256-262.
是項調查探討本港醫護人員在照顧腦退症人士時使用身體約束的普遍性和態度,及了解其施行原因。結果發現,三分二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三個月曾經使用不同程度的身體和行為約束。要防止約束的施行,我們建議護士應注意避免工作過度勞累,並培養良好同工關係。

文獻 Yan E, Kwok T, Lee D, Tang C. The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the Use of Restraint and Force on Hospitalised Older People. Journal of Nursing and Healthcare of Chronic Illness. 2009;1(2):147-155.
研討會 Yan E, Kwok T, Ho F, Li J. Nurses' Attitudes towards Restraint-use among Dementia Elderly Patients. Oral presentation at the 14th Annual Congress of Gerontology; November 2006; Hong Kong.
認路出現困難、失去方向感、甚至迷路走失,都是患上 腦退症的徵兆。為收集長者在社區走失狀況的本土數據,本園以電話訪問了患有或疑似患有 腦退症長者的家屬,內容包括長者在社區迷路走失的經歷,以及他們相關的照顧狀況。資料顯示,單計確診 腦退症的長者,其走失率已超過三成。走失事件發生後,超過四成家人表示十分擔心長者再次走失,情緒亦因為擔心而受到顯著的困擾。

文獻 Kwok T, Yuen K, Ho F, Chan W. Getting Lost in the Community: a Phone Survey on the Community‐dwelling Demented People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010;25(4):427-432.
研討會 Yuen K, Kwok T, Ho F, Li J. Getting Lost in the Community: A Phone Survey on the Aged Population in Hong Kong. Oral presentation at the 15th Annual Congress of Gerontology; November 2007; Hong Kong.
腦退化症服務前線員工的工作壓力不容忽視。本園訪問了起居照顧員對生活的滿意程度,結果顯示員工一般滿意現時的生活,同時發現足夠的訓練和對腦退化症人士提供服務的信心能有效地預測他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

文獻 Yan E, Ho F, Kwok T, Tang C.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ife Satisfaction of Personal Care Workers Delivering Dementia Care in Day Care Centers.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 2007;46(1):37-45.
此計劃研究同步進行認知訓練會否減弱記憶訓練的效果。 結果顯示沒有同時接受認知訓練的參加者, 在參加記憶訓練後, 持續性和記憶力方面都有改善。 相反,有接受常規認知訓練的參加者, 在參加記憶訓練後認知能力並沒有顯著變化。

文獻 Kwok T, Chau WW, Yuen K, et al. Who Would Benefit from Memory Training? A Pilot Study Examining the Ceiling Effect of Concurrent Cognitive Stimulation.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2011;6:83.
過去研究發現,運動可刺激腦部運作。此研究探討協調訓練對長者的治療效益。數據顯示,協調訓練對增強長者的認知功能有好處。一般的運動都有助保持認知功能。

文獻 Kwok T, Wong A, Chan G, et al. 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Training for Chinese Elderly in Hong Kong.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2013;8:213.
研討會 Ting K, Yuen K, Chung E, Li J, Ho F, Kwok T.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Exercise in the Ageing Population. Oral presentation at the 16th Annual Congress of Gerontology; November 2008; Hong Kong.
此研究邀請早期腦退化症人士接受一共十節的戲劇治療,探索他們的情緒及對病情的接納。參加者對戲劇治療的反應不一, 整體上他們的自我効能感在治療前後亦沒顯著變化。
動物輔助治療在醫護工作中應用甚廣,然而於腦退化方面的實證卻非常貧乏。本園測試動物輔助治療對於腦退化長者的治療效果。經過8-12節的治療後,參加者無論在活躍程度、快樂情緒、與社交互動方面都有改善,反映動物輔助治療可降低腦退化的行為問題。
此研究探討音樂治療對減少腦退化症抑鬱症狀的效用,結果顯示有音樂背景的長者對音樂治療較有反應。
隨著人口高齡化及腦退化症個案持續上升,修讀衛生專業系的大學生必須具備相關的知識,以應付畢業後可能照顧腦退化症長者的需要。有見及此,我們進行了一項研究,希望了解衛生專業系大學生對腦退化症的認識,以及他們對提供腦退化症服務的勝任程度。結果發現,衛生專業系學生普遍缺乏腦退化症知識,建議加強照顧腦退化症人士的自我效能,以及增加學習腦退化症的課堂時數。

文獻 Kwok T, Lam K, Yip A, Ho F. Knowledge of Dementia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Health and Social Care Professions in Hong Kong. Social Work in Mental Health. 2011;9(4):287-301.
研討會 Lam K, Yip A, Kwok T, Ho, F. Knowledge of Dementia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Health and Social Care Professions in Hong Ko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7th Annual Congress of Gerontology; November 2009; Hong Kong.
香港老年人數字不斷增加,對日間服務的需求愈來愈大。為整合香港的日間護理情況,賽馬會耆智園以問卷形式訪問了59間政府資助日間護理中心的經理,並獲得55份回應。98.0%的受訪經理表示行動能力高的腦退化症人士「十分難」或「甚難」照顧。而他們感覺照顧上的最大挑戰在於人手短缺(54.5%) 及空間不足 (20.0%)。

文獻 Kwok T, Ho D, Chan G, Ip I, Wong B, Ho F. Evaluation of Day Care Services for Demented Clients in Hong Kong. Asian J Gerontol Geriatr. 2014;9:5-9.
研討會 Lam KC, Hui E, Yip A, Kwok T, Ho, F. Usage of Day Care Service by Persons with Dementia in Hong Kong.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18th Annual Congress of Gerontology; 2010; Hong Kong.
過往文獻曾指出日間服務有助腦退化症人士維持認知能力,並改善其行爲和心理症狀。在此研究中,賽馬會耆智園研究日間服務中心於減低照顧者心理壓力,並促進服務使用者的營養指數及整體生活質素的效能。27位男性、63位女性在第一天接受日間服務、接受服務第6個月,及第12個月接受評核。研究發現,照顧者的心理壓力在第12個月的下降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而服務使用者則在第6個月和第12個月都能保持認知能力及整體生活質素。在營養指數方面,服務使用者在第6個月有明顯改善。然而,在第12個月,服務使用者的自理能力顯著下降,而行爲和心理症狀在第6個月則明顯增加。

文獻 Kwok T, Young D, Yip A, Ho F. Effectiveness of Day Care Services for Dementia Patients and Their Caregivers. Asian J Gerontol Geriatr. 2013;8:9-15.
研討會 Yip A, Kwok T, Ho F, Li J. The Effectiveness of Day Care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and Their Family Caregivers: The JCCPA Experi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7th Annual Congress of Gerontology; November 2009; Hong Kong.
賽馬會耆智園研究以認知訓練改善社區居住長者的認知功能和生活質素的成效。176位來自20間社區中心的長者完成了研究。在八個星期間,活動組的長者接受了每週一節的認知訓練,而對照組的長者則參與社區中心的一般活動。相比對照組,活動組的參加者在認知功能及生活質素兩方面都有改善,尤其在學歷比較低的長者中,認知訓練的效能相對突出。

文獻 Kwok T, Wong A, Chan G, et al. 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Training for Chinese Elderly in Hong Kong.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2013;8:213.
外籍傭工對工作的滿意度直接影響其工作動力及服務質素,因此與腦退化人士的健康息息相關。賽馬會耆智園在此研究中針對外傭的適應程度和工作自信,並腦退化症人士的身體情況,整合影響外傭工作滿意度的因素。來自6間長者日間服務中心共152位外籍傭工參與了研究。研究顯示來外傭港日子愈久、廣東話愈流暢、對住宿環境愈滿意、對照顧能力愈自信,及腦退化症人士的行為問題愈少,外傭的工作滿意度就愈高。因此耆智園建議雇主在聘用外傭時,優先考慮應徵者留港的日子、其廣東話流暢度,並照顧腦退化症人士的經驗。同時,為外傭提供照顧技巧的訓練亦有助增加其照顧能力的自信。

文獻 Bai X, Kwok T, Chan N, Ho F. Determinants of Job Satisfaction in Foreign Domestic Helpers Caring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in Hong Kong. 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 2013;21(5):472-479.
患腦退化症的長者常常受到睡眠問題困擾。近年的文獻顯示針灸療法或可作為傳統安眠藥以外另一個治療睡眠問題的方法。賽馬會耆智園邀請19位腦退化症人士先接受6週觀察,再接受為期6週的針灸治療。研究發現相對於觀察期,長者接受針灸治療後,在休息時間及整體睡眠時間都有顯著增加,而他們的睡眠效率亦有輕微上升。

文獻 Kwok T, Leung PC, Wing YK,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on the Sleep Quality of Elderly with Dementia: a Within-subjects Trial.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2013;8:923.
腦退化症人士的家人因著照顧人士,往往未能親身參與支援小組或其他活動。賽馬會耆智園的研究顯示,即使未能與專業人士面談,通過電話心理教育支援,照顧者同樣能夠減輕壓力及提升照顧技巧自信。在耆智園的隨機對照研究裡,38位腦退化症人士的家人被分為兩組,電話支援組的人以電話對話方式與註冊社工進行12節傾談,而對照組的人則獲派有關腦退化症照顧技巧的光碟。雖然兩組都有接觸照顧技巧資訊,但電話支援組的人在壓力下降方面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而且他們在尋求暫托協助的自信亦顯著增強。

文獻 Kwok T, Wong B, Ip I, Chui K, Young D, Ho F. Telephone-delivered Psycho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for Hong Kong Chinese Dementia Caregivers: a Single-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2013;8:1191.
這項研究針對有主觀記憶問題的長者,以一個認知訓練項目對協助其提升認知能力,並觀察訓練的短期及長期效能。賽馬會耆智園從社區中心中邀請223位受主觀記憶力困擾的長者,將之隨機分為兩組,並提供12週、每週一次的活動。訓練組由職業治療師協助進行認知訓練,而對照組則由同一位職業治療師以小組形式講解教育資訊。研究結果顯示,認知訓練對改善低教育水平長者的整體認知功能尤其有效,而在改善概念化及記憶力的成效亦高達9個月。

文獻 Kwok T, Bai X, Li J, Ho F, Lee T. Effectiveness of Cognitive Training in Chinese Older People with Subjective Cognitive Complaints: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2013;28(2):208-215.
研討會 Kwok T, Yip A, Cheng S, Ho F.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Training in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resented at th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March 2010; Thessaloniki, Greece.
賽馬會耆智園受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委託,使用隨機對照研究的形式,研究玩具及遊戲介入對改善輕度認知障礙人士的心理健康及認知能力的成效。來自路德會社會服務處旗下四所服務中心的119位輕度認知障礙人士參加了為期12週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活動組及對照組在參與活動後,其心理健康、主觀生活質素、及認知能力均有所改善。活動組在心理健康及主觀生活質素方面的改善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認知能力較低的活動組研究對象在認知能力的改善亦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研究論文現處整理階段。
在醫療機構及院舍服務中,針對老年人的身體約束設施是普遍的管理方法,然而過去的研究多次顯示此措施對老年人帶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根據過去的研究,賽馬會耆智園研究身體約束措施對長者住院日數的影響。耆智園以隨機抽樣方式研究了910份在2007年度的六十歲或以上公立醫院住院長者檔案,並發現即使撇除整體身體狀況、生理及認知能力幾項因素,單就約束措施而言,如果長者被約束,其住院日數就會增加,而兩者的關係有統計學上顯著的關聯。

文獻 Bai X, Kwok T, Ip I, Woo J, Chui M, Ho F. Physical Restraint Use and Older Patients'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Health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Medicine. 2014;2(1):160-170.
Kwok T, Bai X, Chui M, et al. Effect of Physical Restraint Reduction on Older Patients' Hospital Length of Sta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2012;13(7):645-650.
賽馬會耆智園在過去的研究曾經提出網上支援服務有助腦退化症人士的家屬減輕壓力。根據過往的經驗,耆智園進一步以網絡協助家屬照顧者,集中改善他們處理人士行爲和心理症狀時的照顧自信及情緒管理。36位家屬照顧者參加了為期9星期的網上支援計劃,學習應對認知行為症狀,計劃完畢後,人士的行爲和心理症狀、及家屬的照顧壓力,均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改善。針對中度至嚴重腦退化症人士的家屬照顧者,支援服務顯著地改善他們控制自己負面情緒的自信。

文獻 Kwok T, Au A, Wong B, Ip I, Mak V, Ho F. Effectiveness of Onlin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on Family Caregivers of People with Dementia.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2014;9:631.
賽馬會耆智園受匡智會委託進行研究,評估「生命故事活動」對幫助輕度及中度智障老年人士改善情緒、社交、及生活質素的成效。60名輕至中度智障的參加者年齡介乎50至90歲之間。研究結果顯示,「生命故事活動」對提升老年智障人士的生活質素及防止情緒轉差有所幫助。活動亦有效於改善參與者的社交能力。而透過活動,工作人員及家人能看到每位學員獨一無二的地方,從而有所得益。

文獻 Bai X, Ho D, Fung K,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 Life Story Work Program on Older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2014;9:1865.
本研究探討這項有關腦退化症照顧的同工培訓在提升同工對腦退化症知識及腦退化症照顧的自我效能的成效。研究結果顯示參加者在培訓後有更佳的腦退化症知識,而專職同工在培訓後有更大的腦退化症照顧的自我效能。參加者普遍滿意是項培訓。
本研究採用隨機抽樣方式(等待對照組設計)探討一項遊戲介入對促進日間護理中心的腦退化症服務使用者的生活質素及認知能力的成效。參加者在介入前、完成介入及完成介入後三個月接受評估。本研究分析N=83位參加者的數據,活動組的生活質素和認知能力在介人後有顯著提升,對照組則有輕微提升。兩組在生活質素和認知能力方面的分別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在本計劃的公眾教育方面,超過八成參加者認為他們在參加講座後對腦退化症認識多了及有更好的態度。
這項研究探討由中學生帶領的給予長者的遊戲活動和音樂活動的成效。N=36位參加了遊戲活動的長者、N=8位參加了音樂活動的長者、以及N=25位帶領活動的學生參加了這項研究。研究結果顯示長者滿意這些活動,參加遊戲活動的長者喜歡和年青人一起參與活動及認為和年青人活動會令他們喜歡到長者中心活動。參加音樂活動的長者亦喜歡和年青人一起活動,他們也感到開心。帶領活動的中學生滿意這些活動,他們在活動更能看到長者的長處及更有自信與長者溝通。另外,他們會更願意向長者提供協助及更願意和長者一起參與活動。
賽馬會耆智園推行傭工培訓,以增進他們對腦退化症的認識以及照顧腦退化症人士的技巧。297位傭工在培訓後以自填問卷形式就培訓的成效提供意見。99%參加者認為培訓有助增進他們對腦退化症的認識、以及促進他們對腦退化症人士的需要的了解及與腦退化症人士溝通的技巧。98%參加者在培訓後對幫助腦退化症人士更有信心。
得到香港特別行政區食物及衛生局健康護理及促進基金資助,賽馬會耆智園與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和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合作,推行長者精神健康推廣計劃,期望透過靜觀活動以及認知社交刺激活動來改善長者的心理健康。本計劃的成效研究以隨機對照試驗(等待名單對照組)形式,評估計劃改善參加者心理健康和認知方面的成效。研究亦會了解公眾教育對腦退化症知識、幫助長者和腦退化症人士意願的轉變以及對講座的滿意程度。研究結果顯示,靜觀活動參加者在心理健康和抑鬱情緒方面有改善,而認知刺激活動提高了參加者的認知功能;而本計劃的公眾教育則加強了參加者對腦退化症知識及令他們更願意協助長者和腦退化症人士。

文獻 Lee, EK-P, Wong, B, Chan, PHS,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 Mindfulness Intervention for Older Adults to Improve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A Randomized Waitlist-controlled Trial.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21; 1-11.
賽馬會耆智園與英國史特靈大學腦退化症服務發展中心合作,將他們的安老服務同工培訓計劃引進本港。有別於傳統教學,此培訓課程採用"train-the-trainer"模式,專職同工先參加為期三天的工作坊並成為課程導師(導師),然後為他們的工作機構內的前線同工(學員)提供12節小組培訓及討論。本計劃的成效研究在課程開始前後以自填問卷形式收集70間機構的195位導師及1069位學員在腦退化症知識(僅限學員)、照顧態度、自我感覺信心(僅限學員),以及對工作滿意度的數據,並隨機挑選五十篇反思練習以鞏固分析。結果顯示,導師及學員培訓後在以上提及的範疇均有顯著改善。

文獻 Chan H, Ho F, Chui K, et al. Capacity Building for Dementia Care in Community Care Services: A Mixed Methods Approach. BMC Geriatrics. 2020;20:1-10.
有文獻指出,書法除陶冶性情外,更對普羅大眾的認知功能和生活質有所碑益。本研究亦找到支持這論點的證據,我們發現定期練習書法能維持長者的認知功能, 如導向感。

文獻 Kwok T, Bai X, Kao H, Li J, Ho F. Cognitive Effects of Calligraphy Therapy for Older Peopl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Hong Kong.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Aging. 2011;6:269.
研討會 Yip E, Yuen K, Li J, Ho F, Lam S, Kao S, Kwok T. Effectiveness of Calligraphy Groups in Retaining Cognitive Function During Ageing. Paper Presentation at the 16th Annual Congress of Gerontology; November 2008; Hong Kong.
親屬一般都是腦退化症人士的首要照顧人,而他們的照顧工作亦隨着人士的情況而不斷轉變,因此一人患上腦退化症往往牽動整個家庭系統。然而,業界最常用的仍然是以個人為中心的治療模式。這份質化研究(qualitative study)探討華人社會當中的家庭怎樣照顧患有腦退化症的年老親屬。20節的家庭治療經分析後可以歸納成5個主題,讓我們更了解家庭場景對腦退化症服務的影響:以良好關係做為應對策略、照顧關係中的權利與控制、成年子女在照顧工作上的參與、子女之間的爭鬥,以及跨代衝突。

文獻 Wong OL, Kwong PS, Ho C, et al. Living With Dementia: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aregiving in a Chinese Family Context. 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 2015;54(8):758-776.
有研究指出,照顧患腦退化症的親人會帶來身體及情緒上的負擔,可能會引起家屬照顧者的哀傷情緒。獲香港中文大學知識轉移基金支持,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工作學系,及賽馬會耆智園開展腦退化症人士的家屬照顧者在「哀傷及失去」方面的研究,以助照顧者更有效管理哀傷情緒。閱讀《腦退化症人士家屬照顧者的哀傷情緒自助手冊》

文獻 Chan W, Wong B, Kwok T, Ho F. Assessing Grief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People with Dementia: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arwit–Meuser Caregiver Grief Inventory. Health & Social Work. 2017;42(3):151-158.

腦退化症研究專題

有些腦退化症人士可能會有遊走行為。遊走可能與不同因素有關,例如認知能力退化、腦退化症人士的需要沒有受到關顧、或環境因素等。遊走行為可能令腦退化症人士有更大機會走失,而輔助科技以及腦退化症人士友善社區能幫助腦退化症人士更安全及自主地在社區裡生活。閱讀全文
長者心理健康是減低患腦退化症的風險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今期腦退化症研究專題介紹抑鬱、焦慮和認知功能的關聯,以及靜觀練習如何協助參加者接受和應對生活中各種狀況。通過鼓勵善待自己、培養平和心境,長者或更能面對生命中不同的挑戰,並減低出現認知衰退的風險。閱讀全文
早在腦退化症患者去世前,家屬照顧者便可能經歷哀傷情緒。預期心愛的人在不久的將來去世,經歷從悼念到心理重組的不同應對階段,稱作「預期性哀傷」1。對腦退化症照顧者而言,這種失落感可能包含失去他人陪伴、個人自由、對人和事物的控制、健康以及患者。這個哀傷過程通常會出現對未來的預期和矛盾,以及一連串負面情緒,如憤怒、沮喪和內疚2。 有西方國家的研究估計,大約47%至71%的照顧者經歷預期性哀傷3,4,接近10%或會因過度的哀傷反應,需要專業人士的協助5。閱讀全文
腦退化的專門照顧服務始於七十年代的美國,旨在以提供優質照顧予腦退化症患者。現時,業界並沒有客觀準則指引機構如何發展成腦退化專門照顧機構,一般而言,機構只聲稱其單位的措施,比如設計、活動、員工培訓是針對腦退化患者而設 1 。早期的比較腦退化專門照顧服務與綜合護理服務的優點的研究並沒有一致的結論,雖研究結論多數肯定腦退化專門照顧服務在某些範疇對某特定腦退化症患者群組有所幫助。本文整合過去十年的部份相關研究,歸納腦退化專門照顧的優點,並提出非專門護理服務可以為腦退化症患者引入的措施。閱讀全文
一份研究腦退化症患者的主觀需要的文獻指出,初期至中期的患者認為心理健康與應付腦退化症的支援,比功能及實質的需要更為重要。患者認為自己最需要的是社交支援並讓他們彌補認知功能退化的方法,好讓他們能舒緩沮喪及哀傷的情緒1。研究指出,接受院舍服務的長者在環境及護理兩方面都有好的照顧,但其心理狀況及社交需要卻甚少得到充分關注。報告指出,腦退化症患者一般缺乏有足夠刺激性的日間活動,他們的抑鬱及焦慮症狀往往被忽略,而當中很多人表示自己缺乏陪伴2。這些服務需求對應O'Connor, Ames, Gardner, 及King 3 的觀察:在某些腦退化症研究中,當「人際接觸」被安排做對照活動時,其效果媲美正規治療,包括確認治療及漸進式肌肉鬆弛法,說明對腦退化症患者的介入裡應包含人際及社交關係的元素。閱讀全文
照顧長期病患人士甚具挑戰,而照顧腦退化症患者要面對的挑戰及壓力可能更大。研究顯示,相對其他長期病患,腦退化症為患者家屬帶來更繁重的工作並更多的照顧難題。每天花在照顧上的時間,以及兼顧多少日常生活細項,都與壓力直接掛鉤 1 。 心理壓力容易導致身理功能失調,照顧腦退化症患者所引致的長期壓力,甚至令照顧者增加心血管治病的風險 2 、減慢傷口復原進度 3 、並影響其他免疫力功能。一項研究比較49位腦退化症患者的配偶與67名普通同齡人士,並發現患者配偶唾液樣本內的皮質醇偏高,顯示他們壓力較大,而他們的細胞免疫力亦較差 4 。閱讀全文
運動長久以來被視為對抗衰老的良方,甚至有學者曾經提出「若運動可以塞進膠囊中,它將成為全美國處方率最高而且效益最好的藥物」。這期的腦退化症研究專題將介紹體能訓練的各種治療成效,並指出長期運動習慣對長者大有裨益。閱讀全文
雖然腦退化症至今並沒有根治方法,但有指1/3至1/2的個案是由可以避免的因素引致。今期的腦退化症硏究專題將討論腦退化的風險因素,以及相關的生活模式改變。閱讀全文
研究顯示反式脂肪與心臟病和糖尿病有關,而且可能對腦部帶來損害、增加患腦退化症的風險,所以本地及國際政府機構都已就反式脂肪作出相應指引。承接有關腦退化症預防方法的討論,今期腦退化症研究專題進一步說明飲食習慣對認知能力的影響。閱讀全文
現時,香港70歲以上的人口當中約有9%有腦退化症,而預計到2036年,香港將有230,000社區居住的長者有腦退化症。研究腦退化症發病率以及風險因素將有助我們更了解如何紓緩日益龐大的腦退化症人口。閱讀全文
近年有學者推薦MIND這種新的飲食方式。MIND建基於兩種現時被廣泛採用的飲食方式,並根據大規模觀察研究的結果作出改良。學者相信MIND可能是更有效延緩老化引致的認知能力衰退的飲食方式。閱讀全文
腦退化症人士的需要隨年月及階段時有不同,長者服務的同工如接受適當培訓,當能以更高能力及自我效能提供腦退化症照顧。今期研究專題將探討為提升溝通技巧、應付較難處理的行為、及提供「以人為本照顧」的各項員工培訓。 閱讀全文
隨著科技發展,通過電腦提供的認知介入可能會變得比傳統介入更為普遍,甚至可以協助現時服務難以照顧的人士。今期腦退化症研究專題將會介紹這些電腦介入手法可能達致的果效,並簡述香港長者使用電子平台的情況。閱讀全文
約束可分為身體約束和化學約束。儘管沒有證據證明約束為有效的治療措施,香港的院舍仍普遍使用約束。腦退化症和認知受損與較高機會被約束有關連。學術研究指出各種使用約束的潛在負面影響,如跌倒、更差的認知表現、走路方面更為依賴、或死亡。減少使用約束的介入被證明對留院的腦退化長者有益。長遠而言我們應在長者服務單位推行減少約束,以提供更好的長者服務。閱讀全文
當腦退化症人士的認知能力逐漸下降,而未有表明對其照顧的決定,照顧者或會處於要作出代理決定的困境。若在危急的時侯,家庭成員之間出現意見分歧則會令情況更難處理。有些腦退化症相關的文獻回顧的證據顯示預設照顧計劃能減少腦退化症人士不恰當的入院、死亡及增加使用寧養服務的比率。因此,若要按照腦退化人士意願提供照顧,腦退化症人士應在早期階段與家人及相關人員就將來照顧進行討論。閱讀全文